【集贤宾】读史有感
【序】近来读书,于历史、宗教、现状有所留意。日常生活,平淡至于乏味。电视报章,常有新闻关注世界各地贫穷、疾病、饥饿、战争,各种组织纷纷组织爱心奉献、救援。仔细搜寻,战争和平,救渎爱怜,毕竟空言。真心真情奉献者,大多普通人众,有信仰,有爱心,相信真理、上苍与美好未来。然而战争频仍、灾难不断,需要救助的人并没有享受到任何爱心的奉献与期待。启蒙与救渎,无论宗教与哲学,常给世人许愿承诺,一切辛劳虔诚,必将获得享受未来美好天下大同太平世界。然则世异时移,常违人愿。不久的将来,人类必能具备上帝造人的能力,按照个体的意愿,创造出符合肤色、身高、体重要求的美丽、健壮的人种,不需要任何上帝的意旨。因为如今,人体的性别已经可以不必依照上帝的安排随意变换,生命的孕育也可以完全摆脱上天规定的阴阳合和之力。有史以来,人类不知经历几千几万劫数,多少回金银铜铁时代的轮回,多少回诺亚方舟的救渎与延续。天地自然宇宙循环,总有其内在的逻辑,生命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,狂喜痴迷于启蒙救渎美景的许诺无益,忧虑悲伤于人世沧桑风云变幻死生梦醒之忽然匆匆也没有必要,一切都有定数与始终。多少以爱与救助的名义发出的呼吁,不过是欺世盗名骗取钱财和权力的手段。即使真正的爱与慈善悬榜的宏伟壮丽的前景未来,也大多在时间的推移中凸显为空言陷阱。教宗大者,如伊斯兰教之穆罕默德,中国禅宗之慧能,都是不识字的人。神意上苍昭示的大智慧,往往是一种内在的本然逻辑,无需外在的学问与知识。言者不知知者默,绝圣弃智,绝学无忧。二十世纪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,“钟慢效应”与“尺缩效应”都得到科学证明,“山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”并非不可能,如果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光速,那时光再也不会成为一种约束,长生不老也就是一种日常,而不会是一种艳羡。然而一切天意的成全与推进,都有赖于宇宙间自身消长的内在规律,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阿基米德曾经说,给我一个杠杆,我可以把地球翘起来。找到那个支点,那个杠杆,或许是新生,或许是一次新的大洪水。新的宇宙总是产生于某种大爆炸或是大洪水之后。
这首词并没有虚无与宿命论的色彩。言论思想常常欺人于表面,这也是一例。心中有虚无或是宿命论,见则虚无与宿命,心理学所谓前摄抑制。这首词还是针砭时弊,不过看法角度有点诡异,看到万法同宗大同小异之后,有所为有所不为,知所足知所不足。我所愿者,每个个体都能脱出一切规则的羁縻陷落,不为表面美好的空论所迷惑,无论是哲学的、宗教的、政治的,还是文学的、伦理的、日常的,用自己的虔诚、信念与意志去决定自己的行为,相信自己,展现自己,尽自己的思考力与行动力,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。活出真正的自己,不是因为反叛,也不是因为激愤,而是因为快乐。是快乐的伊壁鸠鲁派和索罗亚斯特派。
在宇宙、自然的规律和逻辑面前,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。孔子的态度是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。庄子则是“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”。若是萨特,则会强调“存在先于本质”。佛学会讲无为,同时也会讲无畏,这是弘一法师“佛法救国”的基点。如果是维特根斯坦,他则会说,能说的都能说得明白,纯然地看,不要思考。因为人本生就生活在语言、逻辑之中。能够说出来说明白的,是语言的逻辑,也是思想的逻辑,行动的逻辑,也是人能够在宇宙、自然的法则和规律面前能够做出的正确的反应。“安乐顺初终”是顺着天地自然之性,行个体自身性情、能力、志向、抱负能够实现的可能性。在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天地、自然、宇宙的内在运行规则和逻辑面前,每个人类的个体都是平等的赤裸裸的“被抛状态”。正如老子所说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人在浩渺、空阔、不可知的必然世界面前,如何才能做到“生生之厚”呢?“顺”在古希腊人那里,是一种“主动的屈从”,自觉的、高贵的选择。愿意的人,命运领着走;不愿意的人,命运牵着走。《老子》第五十章也说得非常清楚,“盖闻善摄生者,路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;兕无所投其角, 虎无所用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”“顺”不是虚无、宿命地顺从、屈从,而是自我的思考与抉择。什么时候,都知道“行于所当行,止于不可不止”,顺其自然,因其固然。孔子说“知耻者近乎勇”,孟子说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,都是同一个道理。
史书经卷多番看,高论成丛。
世间兴衰替变,恍若鸡虫。
理想贤哲世界,从无政教宽容。
几回救助求良善,真心愿,遍地情浓。
到底空言承诺,欺世盗名同。
数来风雨有西东。恨恼害情悰。
启蒙光辉远景,出路无踪。
多少奇思玄想,道来雨后彩虹。
叹时空,不能光速,神仙药,梦里忡忡。
万事皆有定数,安乐顺初终。
0 评论:
Post a Comment